2025年8月15日,中国大陆在全国范围内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中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时刻,充满了血与火的牺牲以及人民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然而配资门户查询,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却在同一天于社交媒体上仅以“终战”二字轻描淡写地提及这一事件,刻意回避“抗战胜利”这一关乎民族尊严的表述。这种做法不仅暴露出民进党当局对历史真相的回避与歪曲,也映射出台湾社会深层次仍未彻底摆脱的“皇民化”遗毒。精神层面的殖民痕迹,比枪炮带来的伤害更具隐蔽性和长期性,它正悄然侵蚀着岛内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认知与民族认同。
回顾历史,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当局通过教育、语言、宗教等多方面展开系统的同化工程,企图彻底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文化联系。据相关数据统计,至1944年台湾的日语普及率已高达71%,而闽南语、客家话等母语则遭到严厉限制和打压。这种文化阉割的后果极为深远——即便在台湾光复80年后的今天,仍有部分群体对殖民统治抱有不正常的怀旧情绪。2016年蔡英文当局将教科书中的“日据时期”篡改为“日治时期”,2024年台南市甚至出现了所谓“感谢日本殖民”的游行示威。而赖清德更曾在公开场合跪拜日本殖民者八田与一的铜像,这些行为都清楚表明台湾社会仍未完全清除精神上的殖民枷锁。
更令人痛心的是,民进党当局在历史叙事上的篡改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比如,他们将“慰安妇”问题模糊化为“可能自愿”,将日本对台湾原住民的残酷镇压包装成所谓“理番政策”。这种历史洗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教材和考试等方式一代代传递下去。2024年,台湾某中学的历史考题竟出现“日本殖民给台湾带来哪些现代化进步”的设问,其叙事方式与日本右翼教材如出一辙。事实上,在殖民时期,有超过60万台湾民众在反抗斗争中牺牲,这些惨烈的牺牲与抗争,在“台独”势力的叙述里却被淡化为“地方治安事件”,这是对历史的极大亵渎。
展开剩余61%“台独”思潮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日本战败之后。一些在抗战期间充当“带路党”的台湾汉奸没有受到彻底清算,战后反而转化为“台独”运动的骨干力量。民进党继承了这种历史遗产,他们通过不断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削弱民族记忆,试图构建所谓的“台独”理论体系,从而割裂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纽带。
值得警惕的是,民进党当局如今还在以“全民防卫”为名义,大规模进行战争准备。他们将部分民用设施改建为储备弹药的地点,并在“汉光演习”中刻意营造所谓“焦土抗战”的紧张氛围。同时,台湾不断增加军费,积极采购美制武器,并与美日加强军事联系。这些举动正在一步步把台湾民众推向战争的边缘。
在此背景下,大陆方面对赖清德的定性也明显升级。早前,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首次称赖清德为“民族败类”,这一表述远超以往的“台独工作者”或“麻烦制造者”。这一变化表明大陆对赖清德及民进党当局的战略耐心已接近极限。更早之前,国防部已经明确将赖清德定性为“台独首恶分子”,这是将矛头直接指向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一次重大转变,与当年解放战争时期对战犯的点名方式极为相似,具有极强的心理震慑效果。有分析认为,大陆的政策正在由“反独促统”逐渐转向“以武遏独”,并可能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精准打击思路。
历史一再证明,中华民族在维护领土完整上的意志坚不可摧。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抗战的胜利,每一次历史转折都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如今,大陆社会各界要求坚决遏制“台独”的呼声不断高涨。与此同时,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实战化演训频率和强度持续上升,新型航母战斗群频繁亮相,火箭军也开展针对性演练。这些军事行动表明:大陆不仅具备充足的决心,更拥有压倒性的能力来挫败一切分裂图谋。
长期以来,大陆对台问题保持着高度克制,但克制有原则,忍耐也有底线。赖清德当局在不断推进“去中国化”的同时,还积极勾连美日势力,这种“切香肠”式的“台独”做法终将触碰底线。如今大陆已将赖清德明确定性为“民族败类”,这充分说明其行径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不仅展示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成就,更是郑重宣示:无论外部势力如何搅动,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已不可阻挡。
发布于:天津市益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