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梦雪 见习记者 张萌 北京报道
今年上半年,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进入加速期,有国有大行首次出现在“村改支”队伍中。
“村改支”“村改分”过往的合并方主要为城商行及农商行,国有大行参与尚属首例。7月4日,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型银行参与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充分体现了“上下一盘棋”的体制优势,向外界传递出改革化险加速的积极信号。
村镇银行的结构性重组,是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记者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信息统计,2025年上半年,因被吸收合并、被收购等原因“消失”的村镇银行数量超过60家。此外还有多家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进行了股权增持,部分增持后持股比例达到100%,主发起行责任进一步压实。
超60家村镇银行“消失”
展开剩余76%据统计,“消失”的村镇银行中,大部分为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转型为支行或分行,即“村改支”“村改分”,合并方以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主,另有一家国有大行参与其中。
近日据国家监督管理总局披露,工商银行获批收购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并设立中央大街支行,承接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清产核资后的资产、负债、业务和员工。成为国有大行“村改支”首个案例。
“工商银行主导村改支案例,是大型银行积极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有力举措。大型银行参与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充分体现了‘上下一盘棋’的体制优势,向外界传递出改革化险加速的积极信号。”杨海平告诉记者。
他分析认为,未来大型银行参与村镇银行改革的案例预计不会太多。主要原因在于,在推进村镇银行改革化险中,监管部门始终强调主发起行的主体责任,而由大型银行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比较小,绝大多数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为城商行或农商行。事实上,当年城商行、农商行设立村镇银行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正是为了突破地域限制。
城商行、农商行主导的吸收合并进程中,蒙商银行成为典型案例,共吸收合并11家村镇银行。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内蒙古监管局于3月21日披露,这11家村镇银行均已获批解散。
记者查阅蒙商银行2024年年报发现,该行共发起设立了12家村镇银行,在2024年12月25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其审议通过了关于收购村镇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等议案。年报还显示,蒙商银行已完成对其中11家村镇银行的吸收合并工作,并继承这11家村镇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员工以及其他各项权利义务。
由此看来,蒙商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中,仅剩化德蒙商村镇银行尚未被吸收合并。但该村镇银行今年2月已有3家支行获批终止营业,业务并入化德蒙商村镇银行总行,据其公告显示,这是为合理配置金融服务资源,优化网点布局。
主发起行责任加强
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不少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进行了股权增持,其中多起增持完成后实现了对村镇银行的全资控股。
如廊坊银行通过受让80名自然人股东共计3280.4万股股份,实现对滦平盛阳村镇银行持股比例由43.74%变更为100%。
一位银行业从业人士向记者解释称,村镇银行在设立初期,为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并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监管层对民间资本持开放和鼓励态度。因此,多数村镇银行在成立时吸纳了多个法人股东及个人投资者,导致其股权结构相对分散。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成为首要议题。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综合采取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方式分类化解风险。
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主要采取四种方式。一是由主发起行吸收合并村镇银行,并将其改制为分支机构,即常见的“村改支”“村改分”。这种方式便于直接管理,增强村镇银行的服务与抗风险能力;二是将地理位置相邻的多家村镇银行合并为一,利于整合资源和统一管理;三是村镇银行直接解散并市场化退出;四是主发起行通过增加旗下村镇银行的持股比例,强化管理和治理效率。
这四种方式孰优孰劣?哪种最符合监管导向?
杨海平表示,吸收合并是当前村镇银行改革化险的主流模式,其优势是改革化险更彻底,适合资产质量差、生存能力弱的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增资的优势是改革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主发起行资源有限且村镇银行风险相对可控的情形。“二者均符合结构性重组的要求,吸收合并更契合减量提质的导向。”
“不同银行发展战略定位、机构网点布局以及村镇银行持股比例、管理能力不同,对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的策略与措施不一样。”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记者表示。他认为,结构性重组并无整齐划一的步伐,几种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兼并重组并不是“一招鲜”配资门户查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发展中小银行,应重视中小银行作用,采取措施防范大型银行在非市场化的过度下沉中给中小银行带来的“挤出效应”。
发布于:北京市益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